about 1 year
ago -
War Thunder. Official channel.
-
Direct link
Transcript (by Youtube)
4s | 欢迎收看《射击场》! |
---|---|
7s | 本期节目我们为您带来了: |
9s | 历史一页:超级零战与美国战机的宿命对决 |
14s | 战术小队:喋血中东地图 |
16s | 以及钢铁巨兽::夜行猎豹 |
29s | 我们继续为您带来本次冬季更新加入游戏的载具介绍 |
33s | 今天我们来驯化这只大型猫科动物…… |
37s | 德国顶级房的终极捕食者、豹 2A7V! |
40s | 它能延续豹 2 家族长久不衰的盛名吗?我们一起来探讨答案! |
51s | 豹 2A7 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与 2A6 型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
55s | 但其中的微妙差别暗藏玄机: |
58s | 车体前部有模块化附加装甲增强防护 |
62s | 尽管造型相似,豹 2A7V 的附加装甲防护 |
65s | 要略弱于瑞典的 Strv 122 系列 |
66s | 但有车体防护补强总归是不错的 |
69s | 多出的防护也许决定了生死之差 |
73s | 在此之外的装甲分布则与其他豹 2 一致 |
75s | 战斗中尽量不要暴露首下装甲 |
78s | 炮塔正面弱点仅有炮盾周围的一小块区域 |
81s | 遭到命中可能会瘫痪战斗力,但多数情况下不会立即豹毙 |
90s | 坦克在火力方面沿袭了一贯的出色标准 |
95s | 豹 2A7 配备 1 门双向稳定的 120 毫米滑膛炮 |
99s | 身管倍径为 55 倍 |
103s | 发射顶级 DM53 穿甲弹时的穿深能够达到 650 毫米 |
109s | 能够轻松贯穿任何敌方目标的装甲 |
115s | 动力配置仍然为 1 台 1500 马力引擎 |
120s | 尽管由于车体重量上涨,加速性能有所下降 |
123s | 但高达 61 千米/时的极速已经足以应对大多数作战情况 |
128s | 只不过灵活程度肯定是比不上前代型号了 |
135s | 其实,豹 2A7 的主要升级并不在于装甲方面 |
139s | 豹 2 车组爱好者们最渴望的 |
141s | 莫过于高分辨率热成像观瞄设备 |
145s | 最新的 A7V 型满足了车长们化身夜间猎手的愿望 |
149s | 即使能见度再低也无法阻止豹 2 狩猎的脚步! |
153s | 总的来说,豹 2 家族新成员虽然说不上焕然一新 |
156s | 但先前亟待解决的痛点已经大有改善 |
159s | 豹 2 系列从来都以性能全面的均衡表现著称 |
162s | 多数型号定义了高级房主战坦克的性能标杆 |
167s | 我们可以大胆地放言: |
169s | A7 型是 2024 年初最耀眼的德国大猫! |
183s | 如果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斗机进行评选 |
187s | 其中最多谜团缠身的战机 |
189s | 当属日本制造的三菱 A7M 烈风 |
195s | 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款崛越二郎打造的“超级零战” |
198s | 本可以为苟延残喘的日本争取更多时间,甚至逆转形势 |
202s | 按照这种说法,烈风之所以未能影响战局 |
204s | 是因为军方最终看中了“紫电”而错失机会 |
207s | 还有说法声称崛越二郎本人出于对军国主义的反感 |
211s | 在研发工作的最后阶段有意作梗 |
216s | 以避免国家在无谓的战争中越陷越深 |
220s | 这些说法有可取之处吗? |
222s | 还是先来仔细了解飞机本身吧! |
225s | 我们先从历史事实说起: |
227s | 烈风研发计划于 1940 年启动 |
230s | 当时海军方面拟定方案,寻求新一代舰载机以替换零战 |
235s | 与上一次招标一样,几乎所有航空厂家在看完标书后 |
240s | 都以当前生产任务繁重为由退避三舍 |
244s | 只有三菱公司除外 |
246s | 当然,三菱承接研发任务也只是为了不“丢脸”而已 |
250s | 新式战机要求航程与机动性能与零式相当 |
254s | 但需要配备装甲,极速指标还高出了 150 千米/时? |
259s | 这种技术指标想想就知道 |
261s | 肯定实现不了 |
264s | 在零式的基础上做加法已经不够了,必须要有更大的机体 |
267s | 增大的机体尺寸势必要有合适型号的引擎驱动 |
269s | 当时日本的工业水平还造不出符合要求的发动机 |
273s | 也许海军大爷们能屈尊妥协一下,把指标降低一些? |
277s | 绝不!崛越桑,你可是奇迹战机零式的缔造者! |
282s | 海军期待您的天才再显灵一次,这是命令! |
284s | 好吧,这下该怎么办? |
286s | 也许拿自己满到爆表的日程表 |
288s | 还有 J2M 雷电局地战研发工作当挡箭牌? |
292s | 当雷电研发工作于 1942 年重启时 |
297s | 这架现在看来并无太多创新之处的战机 |
300s | 只花了几个月就建造了首架原型机 |
302s | 之后则耗费更长时间适配发动机 |
306s | 日本当时出力最高的只有中岛公司的 18 缸“誉”系列 |
311s | 后者主要装备相对较轻的四式战 |
314s | 也适合紫电战斗机,尽管经常用来与烈风作对比 |
319s | 但川西公司制造的这款战机并不具备航母起降能力 |
323s | 此外,紫电的设计方案是原封不动直接呈交给军方的 |
327s | 是川西公司毛遂自荐碰运气的做法 |
329s | 而军方也照单全收 |
330s | 毕竟战争时期有战斗力补充总归是好事 |
333s | 而烈风在研发之初就定下了相当严苛的技术指标 |
338s | 崛越二郎在战后的回忆录中 |
340s | 更是难掩失望之情: |
343s | 在 1944 年,即使是中岛公司出力最强劲的发动机 |
347s | 也无法产生足够的推力带动 A7M1 原型机 |
353s | 三菱公司必须紧急开发一款 |
356s | 排量更高、推力更大的新款发动机 |
359s | 但就在 A7M2 原型机终于配备合适的发动机后 |
363s | 研发工作已经失去了意义 |
365s | 当时是 1945 年,日本的航母战队已经损失殆尽 |
369s | 超级零战即使顺利投产也无处容身了 |
372s | 此外,海军方面也不再需要 |
374s | 一款大航程战机: |
377s | 此时成百上千架美国轰炸机日夜光临日本本土,航程已经不再重要了 |
382s |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 |
384s | 如果战争真的持续下去,而烈风解决动力问题 |
389s | 它真的能与美国战机平分秋色吗? |
391s | 即使忽略经济方面的因素 |
395s | 比如制造上千架烈风所需的 |
397s | 上万名熟练技术工人与其他成本 |
401s | 这架日本战机依然无法招架漫天的 P-38 与 P-47 |
407s | 气动布局方面的微弱优势与所谓“武士道”狂热 |
411s | 是否真的足以扭转战局,对此我们深表怀疑 |
428s | 本期节目中,我们的战术小队将告别寒冷的冰雪地带 |
431s | 前往中东地图重新热身 |
433s | 也许能为观众们展示一两招实用技巧 |
436s | 这一次小队将以左边队伍展示战术: |
442s | 第一种情形下,小队成员都选择南侧出生点 |
445s | 开局立即前往城镇南部 |
448s | 一名队员沿着道路前往地图边界地带 |
451s | 另一名玩家则沿着 F 行推进: |
453s | 这样一来小队就能从两面包夹 C 点 |
456s | 但首先要做的还是消耗敌人的实力 |
459s | 注意四周敌人可能暴露的位置 |
461s | 伺机给分心的敌人侧面来个透心凉 |
465s | 顺利斩获几个战果、收割敌方力量后,就该继续推进了 |
469s | 南侧队员驶入战区进行占领 |
472s | 为己方队伍夺取分数上的优势 |
474s | 同时另一位队员应该前往地图中央位置 |
477s | 将通向战区的通路纳入掌控之中 |
480s | 现在是时候乘胜追击向北开进了 |
483s | 小队成员齐头并进,向城镇中央的 B 点进发 |
487s | 和之前一样同时从两侧发动攻击 |
490s | 让据守此地的敌人疲于招架 |
493s | 一旦成功夺取 B 点,队员应当分散开来 |
496s | 寻找合适的防守点位巩固战果 |
501s | 第二种情形下,小队成员选择不同点位出生,开局向中央战区进发 |
505s | 将全部战力汇合在一处 |
508s | 途中几乎不会与敌方进行交火,因此不必浪费时间 |
512s | 应当尽快突入战区 |
514s | 小队成员合力夺下战区 |
516s | 并着手保卫胜利果实 |
518s | 当敌人的第一波进攻被击退后,小队就该继续前进了 |
523s | 下一步的目标是地图北方区域 |
526s | 这里无法兵分两路 |
527s | 因此队员们应该先前往 D4 区域的乱石丛 |
530s | 在通向东北方向的道路前驻足 |
533s | 通过这一区域有很大概率遭到敌方火力打击,应当多做留心 |
537s | 其中一名玩家通过时,队友负责提供火力掩护 |
541s | 一旦发现敌人,就尽快将车体面向敌人所在方位 |
545s | 以最合适的避弹角度,尽量减少受损几率 |
550s | 当队友抵达水箱所在区域时 |
551s | 大致就安全了 |
554s | 现在小队可以从侧面进入 A 点 |
557s | 帮助友军玩家完成占领 |
559s | 与此同时留守提供火力支援的玩家则负责 |
563s | 打击一切试图破坏局面的敌人 |
568s | 即使规模再小的队伍在交流与协调上也占有优势 |
571s | 这一点正是以少胜多的信心之源 |
573s | 小队内交换信息、互相驰援 |
575s | 即使敌方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也能轻松化解! |
579s | 与此同时,让我们来回答观众们在 |
582s | 往期节目评论区留下的提问…… |
598s | 第一条问题来自玩家 Pthunder: |
601s | “空战 HUD 中的 IAS 是什么意思,能解答一下吗?” |
605s | 你好!IAS 是“指示空速”的缩写 |
609s | 是由战机空速管等传感器根据所受压力测得的数值 |
613s | 这也是飞行员们实际用到的数值 |
616s | 因为各项极限参数都与指示空速绑定 |
617s | 比如失速速度与副翼的使用范围 |
622s | S.35 (SA38) 问道: |
624s | “中系的 IS-2 1944 型怎么样?” |
629s | 你好!后期型 IS-2 非常适合那些作风谨慎的玩家 |
634s | 选取合适的开火阵地与目标 |
636s | 为后退等待装填留出余地 |
639s | 同分房大多数敌人能轻易击穿它的装甲 |
641s | 因此有经验的车长大多选择倒车作战 |
646s | 提升战斗室乘员的存活几率 |
650s | 另一条问题来自 Adir Parpara: |
652s | “以色列科技树的几架秃鹰轰炸机都有什么不同?” |
657s | 你好!4050N 型是全天候截击机 |
661s | 有额外的机组成员并配备了雷达和更强大的发动机 |
665s | 与轰炸机型号的秃鹰自然采取不同的战术 |
668s | Viera Kopková 留言: |
670s | “最厉害的德国重坦是哪一款?” |
673s | 你好!德国重型坦克在各自的分房表现都不错 |
676s | 如果要说其中最优秀的,我们还是推荐最早的虎式 H1 型 |
680s | 它拥有同分房最优秀的作战效能 |
684s | 今天的最后一条留言来自 jean jean: |
687s | “什么时候节目的钢铁巨兽环节能介绍 AMX 攻击机?” |
691s | 您好!相关节目已经在制作之中了,敬请留心后续节目! |
696s | 以上便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您正在收看的是由 Gaijin Entertainment 制作的《射击场》节目 |
700s | 下期节目将在格林威治标准时下午 4 点 |
702s | 或美国东部时间正午时分播出 |
706s | 敬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启用通知功能 以免错过下期精彩内容 |
709s | 别忘了战斗之余好好宠爱您的豹豹 |
712s | 给我们的视频点个赞,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建议 |
715s | 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