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1 year
ago -
War Thunder. Official channel.
-
Direct link
Transcript (by Youtube)
5s | 矛与盾,究竟哪一方能占上风? |
---|---|
9s | 军备竞赛围绕甲弹对抗这一主题永不停歇 |
12s | 一旦其中一方开发出一款强力主炮后 |
14s | 另外一方总能通过加强装甲 |
16s | 或为旧武器研发新型炮弹抵消对方的火力优势 |
20s | 时间来到 20 世纪中叶,工程师们似乎破解天机 |
24s | 找到了击败敌方装甲防御的终极手段: |
27s | 破甲弹,其中又以反坦克导弹最为突出 |
34s | 全球军事强国自然萌生了 |
37s | 打造混合型战斗载具的想法: |
39s | 其中包括为全向装甲防护的机动平台搭载导弹类武器 |
44s | 这一思潮最早的产物便是 M551 谢里登 |
48s | 于 1966 年装备美军的空降突击坦克 |
54s |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载具采用火炮 / 导弹发射器 |
56s | 并不是设计团队异想天开的结果: |
60s | 该设计相比传统的长身管坦克炮要更轻 |
63s | 同时通用性更好 |
64s | 实际上,军方当初设下的技术指标颇为苛刻 |
68s | 而谢里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所有要求 |
73s | 但当谢里登部署至越南进行实战后 |
76s | 火炮 / 导弹发射器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 |
80s | 首先,主武器身管寿命只有可怜的 100 发左右 |
84s | 损耗速度是常规坦克炮的十几倍 |
87s | 除此之外,巨大的后坐力为车组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
91s | 有时候甚至出现伤亡事故 |
94s | 那么橡树棍导弹的表现又如何呢? |
96s | 这款导弹在越南一开始 |
99s | 几乎毫无用武之地: |
101s | 没人会用昂贵的导弹去轰击灌木丛或者轻型坦克一类的目标 |
105s | 最终谢里登获得的反响只能说不温不火 |
108s | 但也没遭到废止 |
110s | 毕竟地面部队还是希望加强直接火力支援 |
113s | 而谢里登哪怕只用榴弹 |
116s | 也足以把敌方炸得晕头转向了 |
122s | 谢里登的部分缺陷也在磨合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
125s | 到了 60 年代末期,甚至有计划对那门发射器 |
128s | 进行改装后加装至 MBT-70 原型坦克上 |
132s | 但 MBT-70 计划也没能延续下去 |
134s | 美军似乎是打定心思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
136s | 在几年后装备了另一款、同时也是其最后一款导弹坦克: |
140s | M60A2“星际战舰” |
142s | 常规火炮型 M60 和星际战舰的主要区别在于 |
145s | 后者在换装火炮 / 导弹发射器之外 |
147s | 还采用了全新的低轮廓炮塔,炮手与装填手 |
151s | 分别位于主炮两侧 |
153s | 前代型号存在的诸多不足 |
157s | 如后坐力过大等问题在新版设计中都得到了解决 |
159s | 但一些缺点还是保留了下来 |
161s | 比如沿用的可燃药筒敏感度过高引发火灾的问题 |
165s | 这套武器系统在技术上也过于复杂 |
168s | 制造与维修成本都相当高 |
171s | 与此同时,M60A2 的战术定位 |
174s | 也不甚明了,尴尬地处于 |
176s | 主战坦克与坦克歼击车之间 |
179s | 对于一款主战坦克而言,其装填速度令人难以接受 |
182s | 其造价又过于高昂,不适合坦克歼击车的定位 |
190s | 同时期苏联也在忙着研发自己的导弹坦克设计 |
194s | 外观不走寻常路的 775 工程就是这样一款 |
198s | 采用导弹发射器作为主武器的坦克 |
199s | 这款实验坦克在实地测试中 |
202s | 表现出非凡的生存性能,这当然离不开低矮的车身投影 |
206s | 与车体可调悬挂系统 |
208s | 想象一下这种场面:配备 125 毫米大炮的主战坦克 |
212s | 居然能压缩至小轿车高度! |
215s | 苏联工程师们通过为坦克配备液气悬挂 |
219s | 同时采用特殊的炮塔成员布局实现了这一成就 |
222s | 尽管整体设计的复杂程度加之 |
225s | 可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其最后未能投入量产 |
229s | 潜力无穷的 775 工程还是为后续设计打开了思路 |
236s | 最终有一款苏联导弹坦克进行了量产: |
239s | 这就是发射“龙”反坦克导弹的 IT-1 |
243s | 当时的苏联高层就是这款 |
245s | 高性能武器系统的忠实拥趸: |
249s | 甚至一度有人提议将所有 |
250s | 常规火炮坦克全部替换为导弹坦克 |
254s | IT-1 配备有全向旋转炮塔与发射架稳定装置; |
258s | 车体与装甲布局沿袭自同期 T-62 主战坦克的成熟方案 |
262s | IT-1 于 1968 年服役 |
265s | 但仅在 2 年后就不再进行装备 |
269s | “龙”式导弹射程近界带来的火力盲区 |
272s | 使得坦克不适合进行近距离交战 |
275s | 此外还存在一系列设计缺陷使得军方 |
278s | 对这款装备的整体可靠性存在疑虑 |
283s | 法国也赶上了发展导弹坦克的热潮 |
286s | 该国投入大量经费,历时十年 |
289s | 推进 ACRA 项目的研发工作 |
292s | 这一代号意为“自身动力高速反坦克导弹” |
295s | 平心而论,其研发成果相当可圈可点 |
298s | ACRA 导弹仅需 7 秒就能够飞行 3 千米, |
302s | 而 MUC 火箭助推榴弹更是能够命中 |
306s | 距离达 8 千米以外的目标 |
308s | 但相关计划最终还是遭到了废止: |
310s | 这一导弹系统无法使用直升机进行搭载 |
313s | 同时造价也过于高昂 |
316s | 装备 ACRA 导弹系统的 AMX 30 |
319s | 遭遇了与 IT-1 还有 M60A2 相同的困境 |
323s | 其技术集成程度太高,无法作为主战坦克大量装备 |
326s | 作为坦克歼击车的成本又居高不下 |
329s | 法国还采用步兵战车底盘打造了 AMX 10M |
333s | 但这一方案最终也没能继续发展下去 |
334s | 时间来到 70 年代中期 |
337s | 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设计理念越来越不吃香了 |
344s | 但甲弹对抗这一永恒的军备竞赛仍在持续 |
347s | 为了加强对导弹与破甲弹等化学能弹药的防护 |
351s | 工程师们着手为坦克配备爆炸反应装甲 |
356s | 另一群工程师则拿出了串联战斗部设计 |
359s | 乃至 TOW-2B 这类攻顶弹药 |
363s | 纯粹的导弹坦克到这一阶段已经彻底落伍了 |
366s | 但导弹武器的概念还没有完全没落 |
368s | 苏联设计师们为苏式大口径坦克炮专门设计了炮射导弹 |
373s | 包括 T-80 系列装备的“反射” |
376s | 以及 BMP-3 配备的“堡垒”炮射导弹 |
379s | 中国装备研发团队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383s | 比如 ZTZ-99 系列、 |
386s | ZLT-11 轮式突击炮 |
388s | 以及外贸型 WMA-301 突击炮都具备炮射导弹发射能力 |
396s | 导弹坦克最终还是归于小众: |
399s | 对于火力支援任务来说还是太过昂贵与复杂 |
402s | 但通用性又不足以取代常规主战坦克 |
405s | 这样一来,以导弹为主武器的坦克 |
408s | 最终只能成为军事发展史上的脚注…… |
411s | 但在战争雷霆中,这些装备仍有表现的机会 |
414s | IT-1、星际战舰、AMX 30/ACRA 与其他导弹坦克 |
419s | 在各自国家科技树中高级位置等待您前来体验 |
422s | 您对这类装备的看法又是什么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