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onths
ago -
War Thunder. Official channel.
-
Direct link
Transcript (by Youtube)
5s | 在航空业刚起步的早期阶段, |
---|---|
7s | 飞机设计理论刚开始成型之时, |
10s | 工程师们仍在积极探索全新机身构造的理论可行性 |
14s | 此时出现的新布局从开创性的大胆创新 |
18s | 到完全的怪胎不一而足 |
20s | 其中多数很快得到了验证,在部分失败设计就此销声匿迹的同时 |
24s | 另一些则作为未来技术进步的开创者青史留名 |
27s | 双尾撑布局就是其中之一,其拥有不少优势: |
31s | 引擎布置更加简洁,还便于采用效率更高的 |
35s | 前三点起落架优化起降性能, |
37s | 此外无需安装射击协调器即可搭载更强大的前射火力 |
41s | 双尾撑布局还让中央机舱的自卫机枪手 |
44s | 拥有更大的射界范围 |
50s | 大多数双尾撑战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53s | 其中又在重型多用途战机上最为常见, |
57s | 比如福克 G.1A 或是 SM.91 |
61s | 此外部分侦察机甚至水上飞机也能见到这一构造,如德国 BV 138 |
69s | 双尾撑布局提升自卫火力效率的 |
71s | 最佳案例 |
73s | 莫过于德国制造的福克-沃尔夫 Fw 189 侦察机 |
77s | 战争初期盟军飞行员经常提及 |
80s | Fw 189 的拦截难度颇高 |
82s | 这都要归功于其后座机枪的优秀布局, |
86s | 其射界几乎覆盖了整个后半球 |
89s | 在东线战场,Fw 189 更是得到了“Rama”也就是框子的外号 |
94s | 用来形容其标志性的方形投影外形 |
96s | 极佳的操纵性与优异的飞行性能 |
99s | 让机组成员能够长时间在敌方阵线上空盘旋 |
103s | 即使只剩一台引擎也能在空中保持稳定 |
110s | 但史上产量最大的双尾撑布局战机 |
113s | 还得是 P-38 闪电 |
115s | 该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发, |
117s | 二战期间的总产量超过一万架…… |
122s | 其作为双尾撑战机创下的这一纪录恐怕不太可能会被后来者打破了 |
126s | P-38 机身各部位的高效布置保证了绝佳的机体平衡性, |
130s | 相对较长的机尾力臂则确保 |
132s | 这款双发战斗机也能具备优秀的机动性能 |
135s | 二战期间,P-38 闪电曾承担侦察机、 |
138s | 对地攻击机与夜间战斗机等多种角色 |
141s | 美国陆航首席空战王牌飞的就是 P-38, |
144s | 其他著名飞行员如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也上手过这款战机 |
148s | P-38 最著名的战斗还是在“复仇行动”中的大胆出击, |
153s | 长途奔袭一举消灭山本七乘八——后者是 |
157s | 日本海军的灵魂人物、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
166s | 诺斯罗普的设计师们试图复制 P-38 的成功 |
169s | 1942 年,他们设计出了世界首款专职夜间战斗机, |
173s | P-61 黑寡妇,其无论外形尺寸还是重量上都逼近中型轰炸机 |
178s | 尽管外观上与闪电相似,但 P-61 的产量就大不如人了: |
182s | 仅仅超过 700 架而已 |
184s | P-61 还被冠以“终战飞机”的非官方代号: |
188s | 1945 年 8 月,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后 |
191s | 一架绰号“黑夜女郎”的 P-61B 击落了一架日本 Ki44 钟馗战机 |
197s | 后者的飞行员可能还不知道停战的消息,最后白白丧命 |
204s | 即使中立国瑞典在战争期间也追随了双尾撑布局的热潮 |
208s | 1943 年,萨博公司研发了 J 21 战机, |
211s | 这也是世界上首款配备量产款弹射座椅的战机型号 |
215s | 其推进式布局意味着常规弃机方式将相当危险, |
219s | 因此必须采取技术革新手段对飞行员加以保护 |
221s | J 21 在战争最后一年亮相, |
223s | 但即使战争结束也没有黯然退场,而是在 1947 年迎来现代化升级 |
228s | 换装由英国购入的德哈维兰地精涡喷发动机, |
232s | 打造了升级版的 J 21R 喷气机并投入量产 |
240s | 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则是最后一批 |
242s | 采用双尾撑布局并应用在喷气式战机上的厂家之一 |
246s | 其著名 V 系列战机,包括吸血鬼、毒液与海雌狐 |
250s | 均具备标志性的双尾撑布局外观构造, |
252s | 成为了战后英国航空业的标志,在军售市场上也获得了成功 |
258s | 尽管拥有诸多优势,双尾撑布局从未能取代 |
262s | 经典单机身设计的主导地位 |
264s | 在保证结构强度为前提制造足够紧凑的尾撑就是一项关键挑战 |
268s | 往往过度叠床架屋以至于丧失了轻巧的优势 |
270s | 比如许多美国设计的尾撑就容纳了 |
273s | 操纵钢索之外的更多东西 |
276s | 在进入喷气时代后,双尾撑布局过大的横截面积 |
280s | 限制这一设计的加速性能 |
282s | 竞争力相较简洁的单机身布局大大下降 |
286s | 然而正如双翼机一样, |
288s | 双尾撑布局飞机也在航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292s | 从未被历史所忘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