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by Youtube)


6s 许多人认为,战争是技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10s 二战末期转化实用的喷气机技术
13s 无疑这种观点最为瞩目的论据
16s 但相关领域的学者与设计师们也许不敢苟同
20s 大战期间涌现的尖端技术
24s 大多以未成熟的原始状态登场,甚至无法保证安全运作
28s 换句话说,战争也许能驱动技术进步
31s 但往往瞄准单一方向发展
34s 同时为了保证效率总会做出其他方面的牺牲
41s 美国陆航高层深知新技术的不确定性
45s 即使在得知德国与英国开始
48s 实验型喷气式飞机的研发工作,
52s 乃至英德两国已经在
54s 着手制造拥有实战能力的喷气式战斗机后
57s 他们也没有仓促作出决定追赶进度
60s 航空业界的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
63s 掌握喷气发动机的相关技术也许对后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6s 但战争进行到这一阶段,喷气式战机已经不足以让
69s 德国逆转形势了
71s 美军方面只需按部就班地推进研发计划就好
77s 英国人愿意分享引擎技术,那就直接照搬
81s 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研发更加省时省力
83s 待到 1942 年 10 月,贝尔 P-59 空中彗星
88s 美国设计的首架喷气式战斗机就成功进行了试飞
91s 既然首飞成功,美国接下来一定能够量产新飞机
94s 造上个几千架了吧?
96s 当然没错
97s 但美军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动力推进生产工作
100s 即使是最新锐的德国喷气机也难以抵挡
103s 上千架已经制造出来的野马、
106s 雷电与闪电战斗机的围剿
108s 在这样的数量优势面前,早期喷气机几乎不堪一击
115s 作为过渡装备服役的 P-59
118s 让美国飞行员们得以入门新时代的战机设计
122s 为接下来换装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机做准备
125s 后者将配有更强劲的发动机,各类小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128s 新战机正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研发
132s 负责操刀的正是来自洛克希德公司、享有盛誉的凯利·约翰逊
136s 此前已有“伊莱克特拉”和“闪电”两款作品
143s 不幸的是,即便美国对于研发新式喷气机
146s 采取了相当谨慎保守的路径,
149s 研发之路依旧充满艰辛
152s 试飞员米洛·伯彻姆在试飞 P-80 时不幸丧生
156s 著名空战王牌理查德·邦少校也被夺走了生命
159s 美国制造的初代喷气式战机与
162s 德国同时期的设计一样存在大量稳定性问题
165s 因此我们未能见证两国喷气机在欧洲战场展开交锋
168s 与困兽犹斗的德国人不同的是,美国设计师们
171s 花费大量时间解决了飞机存在的安全隐患
175s 接着朝鲜战争爆发……
177s 实战表现证明了全新的 F-80 流星
181s 已经无法胜任争夺制空权的任务
184s 此时称霸战场的战机要更加先进——
187s 采取后掠翼布局、具备跨音速飞行能力的战机已经降临
193s 没错,美国空军翘首以盼的新战机几乎刚出场就被压制一头
198s 但 P-80 及其衍生型号还是继续服役,直至 2017 年才完全退役
203s 流星在服役生涯的大多数阶段并不是作为战斗机来使用的:
206s 以 P-80 为基础打造的 T-33 轻型攻击机
210s 主要用途为高级教练机用于训练飞行员
214s 流星在民用领域也迎来了应用:
217s 这一系列的战机曾作为商业客机子系统的测试平台
221s 服务于导航与操控系统的研发工作
225s 直至 2020 年仍有部分飞机服务于此用途
227s 即使距离诞生已经过去了 65 年仍然老当益壮
232s 当然它们的飞行历程仍未就此结束
233s 部分飞机在退役后由个人收藏家买下继续飞行
240s 尽管流星一开始是作为专职战斗机而打造的,
243s 但最终反倒是因为在民用领域发光发热而为人所知
246s 现实中推进技术发展的从来都不是残酷的战争,
249s 而是锐意进取、不断开拓领域的一个个鲜活个体
251s P-80 系列平凡而多彩的服役生涯正是最好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