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months
ago -
War Thunder. Official channel.
-
Direct link
Transcript (by Youtube)
5s | 日本坦克工业自创立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
---|---|
8s | 日本研究坦克装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 20 年代 |
12s | 即使早期探索的产物算不上成功, |
16s | 日本现代主战坦克仍然在装甲发展史上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20s |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该如何压榨日本主战坦克的性能潜力 |
23s | 在战斗中发挥极致表现! |
28s | ST-A1 是日本战后开发的第一款中型坦克 |
34s | 车长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款设计身上的美国血统 |
36s | 主武器乃至最大亮点就是那门 90 毫米美制 M3A1 坦克炮 |
42s | APCBC 弹药毁伤效能十足,击穿后就算不是一发入魂也能重创敌人 |
48s | 如果没能贯穿目标防护,还有穿深高达 305 毫米的 HEAT-FS 弹药可供选用 |
54s | 可以说是同级别铁王八的克星! |
58s | ST-A1 倒车速度相当灵活,适合在一线游走 |
62s | 但考虑到坦克薄弱的装甲防护 |
65s | 还是灵活转进,让友军先上吧! |
68s | ST-A1 炮手观瞄足有 16 倍,正适合远距离狙击敌人 |
75s | 但陷入近距离缠斗就多有不便了 |
81s | 相比前代设计,ST-A2 显然略微成熟一些 |
84s | 其车体与动力舱部分经过重新设计,为主炮留出了后向俯角 |
89s | 在近距离巷战来不及调转车体时还是相当有用的 |
92s | 毕竟敌人随时有可能从意料之外的角落里钻出来! |
95s | 总的来说其特点还是和 A1 型大差不差: |
98s | 火力优秀、装甲薄弱,作战体验也是一样 |
106s | ST-A3 自然逃避不了薄皮大馅的宿命, |
109s | 但在许多方面相较前辈又迈进了一大步: |
113s | 没错,坦克的主力弹种仍然是先前的配置,主炮口径也一样 |
116s | 但毕竟已经完成了自产化 |
119s | 甚至还配备了自动装弹机,能以 6 秒/发的速度倾泻火力 |
123s | A3 在机动上也许小小落后,但带来的射速优势不容小觑 |
127s | 利用测距仪是能有效与远距离目标交战 |
131s | 近战环境下的爆发火力更是无可匹敌 |
139s | 日本首款批量装备的主战坦克是 61 式战车, |
143s | 相较原型车最实用的变动莫过于加装有烟雾弹发射器: |
148s | 战况不利时可以及时扯呼“转进” |
151s | 不幸的是,也许是某种“原型机强于量产机”的传统 |
154s | 批量装备的 61 式砍掉了自动装弹机 |
156s | 装填速度瞬间跌落回早期型号水平 |
161s | 高情商的说,装甲和机动性能有待提升,而且提升空间很大 |
164s | 鉴于这一点,61 式自然更适合中远距离的战斗 |
168s | 找好掩体,扬长避短 |
175s | STB-2 的装甲布局相比之下就合理多了 |
179s | 车体与炮塔部分的防护相当坚实,一些部位 |
183s | 甚至能够挡下苏制 100 与 122 毫米全口径装药弹 |
188s | 全车防护弱点相较之前的型号大有改观 |
190s | 藏好车体只露出炮塔就更为稳妥了 |
193s | 事实证明“探头射击”的策略天生适合 STB-2 |
198s | 其独特的液气悬挂设计意味着车长们拥有相当舒适的俯角 |
201s | 能完美征服所有地形,应对各种情况下的战斗 |
205s | 此外,STB-2 的优点可不止防护全面而已 |
209s | 尽管极速倒车传说已经成了过去式,但总的来说机动水平还是在线的 |
213s | STB-2 能在战斗开始后抢先到达关键位置 |
217s | 如有必要,完全可以固守至最后一刻 |
220s | 全新的 105 毫米主炮可以毫无压力地 |
223s | 击穿同级别大多数敌人的正面装甲 |
226s | 但必须留意可能出现的几个铁王八重甲选手 |
229s | 光靠脱壳穿甲弹可无法稳定克制这些目标 |
239s | 74 式战车 C 型在对付重甲单位方面则要出色得多 |
245s | 其配备的尾翼稳定破甲弹穿深达到了 400 毫米: |
250s | 这等程度的威力足以在任何距离洞穿敌人了 |
254s | 更后期的型号如 74 式 E 型或 F 型 |
259s | 受限于炮手观瞄的缩放倍率,近战表现相对弱势 |
262s | 至少与其他国家的同类装备相比要处于下风 |
265s | 中远距离的交战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了 |
269s | 在高穿深 APFSDS 弹药的加持之下, |
271s | 后期型号的 74 式即使面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也能有一战之力 |
279s | 74 式 G 型加装有热成像观瞄与侧裙附加装甲; |
284s | 倒车速度也有所改观 |
286s | 以上特性进一步特化了 74 式作为黑枪能手的优势 |
288s | 尽管如此,74 (G) 近距离作战表现也不是一无是处; |
293s | 恰恰相反,这辆坦克的缠斗潜力无穷无尽! |
300s | 90 式战车与衍生型号 90 (B) 型 |
303s | 则代表了日本新一代主战坦克设计 |
307s | 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主战坦克中 |
309s | 技术水平最复杂、造价最为高昂的设计 |
312s | 看看 90 大小姐那奢华到极点的配置:可调液气悬挂、 |
315s | 良好的装甲防护,先进的热成像观瞄设备 |
317s | 以及射速达到 4 秒/发的自动装弹机配置 |
321s | 这种程度的输出水平意味着敌人基本没时间反应 |
324s | 就会被 90 式连珠炮般的火力淹没 |
326s | 让 90 式荣登侧袭之王的宝座 |
334s | TKX (P) 的长处与 90 式相近: |
337s | 同样的 4 秒/发装填以及重点防御学说影响下的装甲布局, |
342s | 载具全重相较前代却轻了 5 吨 |
345s | 此外在全新无极变速箱的加持之下, |
348s | 坦克能以相同速度飞快前进 / 后退 |
352s | 由此赋予 TKX (P) 无与伦比的机动表现,高居同分房第一梯队 |
356s | 对于喜欢侧袭机动玩法的车长们实在是天作之合, |
359s | 每次攻击后都能迅速转换阵地 |
362s | 窥伺合适时机再杀一个回马枪 |
368s | 再往下的 TKX 与量产版本 10 式T |
372s | 更换了新款装甲模块 |
374s | 有效提升了正面与两侧的防护水平 |
377s | 但主要提升还是新款 APFSDS 穿甲弹: |
381s | 这款高性能弹药面对游戏中最先进、防护最优秀的对手 |
385s | 也能活生生啃出一个洞来 |
391s | 日本主战坦克经历了颇为坎坷的发展历程,但始终拥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
396s | 每一代设计都有着相当鲜明的强项与缺点组合 |
400s | 一定程度上牺牲装甲换取更强的机动性能几乎已经 |
403s | 成为日本坦克设计师的信条 |
405s | 这一特征适合您的玩法吗? |
407s | 您对日式坦克设计的看法又如何呢W? |
409s |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共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