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months
ago -
War Thunder. Official channel.
-
Direct link
Transcript (by Youtube)
5s | 20 世纪上半叶时,世界各国制造的坦克 |
---|---|
8s | 构造可谓五花八门,并没有哪一种布局占绝对主流 |
10s | 这与现代主战坦克趋于统一的构造可谓大异其趣 |
13s | 那是属于装甲车辆的狂野西部,充斥着各种激进试验甚至谬误 |
16s | 其中也不乏工程师们突发奇想的新奇造物 |
18s | 有时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也能得到应用 |
21s | 比如将装甲载具打造成完全不同的战场形态 |
24s | “陆地战舰”的狂想就是其中之一, |
27s | 这种超重型装甲载具在理想状态下能够突破任何防线壁垒 |
32s | 马奇诺防线和齐格飞防线全部不在话下 |
37s | 1921 年,2C 型超重型坦克正式入役法军 |
43s | 这款装备的研发历程始于一战的最后一年, |
47s | 是军方招标设计新一代装甲载具 |
49s | 用于替换施耐德 CA1 与圣沙蒙坦克的产物 |
53s | 法国当时寄希望于使用 2C |
55s | 一举击穿德意志帝国的防线, |
58s | 这意味着坦克本身必须具备相当的战斗力 |
61s | 这辆 10 米长的钢铁巨兽重达 75 吨 |
65s | 全身覆盖有钢制装甲以抵御德军火炮的轰击, |
68s | 主武器为一门 75 毫米 M1897 火炮, |
72s | 战斗室内部宽大舒适,主要划分为 2 块区域 |
75s | 负责建造 2C 型坦克的是法国 FCM 造船公司, |
79s | 他们为这艘陆地战舰配备了传声筒 |
82s | 让车内 12 名乘员能够进行内部通讯 |
84s | 还为 2 座炮塔配备了高速旋转的频闪舱盖 |
87s | 保护乘员向外观察时不会受到轻武器的威胁 |
90s | 这款超重型坦克的机动性能在当时尚算够用, |
94s | 至于低下的燃油经济性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
98s | 不幸的是,2C 系列坦克并没能赶上一战 |
102s | 但这些装备一直在法军中服役至二战爆发, |
105s | 其中至少有 1 辆被德军缴获 |
111s | 2C 诞生数十年后,研发菱形坦克的经验 |
115s | 促使英国以此为基础研发新一代超重型坦克 TOG |
119s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近在咫尺, |
121s | 皇家坦克军团高层此时正绞尽脑汁 |
124s | 试图预测坦克在新时代战场上的运用方式 |
128s | 1939 年秋天,英国正式开始 |
131s | 研发新一代超重型坦克 |
133s | 研发团队成员都是德高望重的坦克工程师 |
136s | 包括阿尔伯特·格拉尔德·斯特恩爵士、哈利·里卡多 |
139s | 威廉·特里顿爵士与欧内斯特·斯温顿爵士少将 |
143s | 研发团队自称“一帮老伙计 (The Old Gang)” |
146s | 因此团队设计的坦克便被冠以首字母缩写 TOG 之名 |
153s | 老伙计们很快拿出了一系列创意, |
156s | 从不现实的移动堡垒到略微实际一点的 40-50 吨级坦克一应俱全 |
161s | 主要灵感来源之一便是法国的 B1 重型坦克: |
165s | 研发团队成员甚至前往法国实地考察,以作深入了解 |
169s | 但研发计划很快陷入了瓶颈 |
171s | 英国工业的实力有限,无法打造 |
173s | 初代构型的 TOG 原型车,更不用说加装 |
177s | 更多装甲、换用更强大火炮的第二种构型了 |
180s | 这辆 75 吨重的钢铁巨兽只能以蜗牛般的速度蠕动前行 |
186s | 为 TOG 设计的改造型炮塔最终装配至克伦威尔中坦的底盘上 |
190s | 1943 年末时,TOG 计划被正式取消 |
197s | 就在不到一年之后,战场形势的变化 |
200s | 迫使英军回到“重型突击坦克”的思路上来 |
205s | 纳菲尔德公司为此拿出了“土龟”的设计, |
208s | 这一强大的火炮运载平台专为突破齐格飞防线而设计 |
212s | 载具全重 80 吨,装甲厚度超过 200 毫米, |
216s | 与传奇的虎王乃至猎虎处于同一水平 |
220s | 英国人决定取消炮塔,将其作为固定射界炮台使用 |
223s | 牺牲机动尽可能加强装甲 |
225s | 其主炮配置也足够强劲: |
228s | 32 磅炮的火力绝对是当时的一流水准 |
231s | 不过还没等到土龟爬到德国堡垒面前,战争就结束了: |
233s | 英军下达的 25 辆订单实际只建成了 6 辆 |
237s | 坦克要么被用作标靶或进入博物馆展出 |
247s | 美国的 T28,之后改称 |
250s | 105 毫米火炮运载车 T95 |
254s | 它的命运也与英国同行相仿 |
257s | 这款美国超重型坦克与土龟的战场定位相同, |
262s | 研发团队甚至采取了相同的思路 |
264s | 采取固定射界,并且牺牲载具的机动性能 |
268s | 尽可能多地换取装甲防护 |
271s | 但研发工作直到二战结束才告一段落, |
274s | 事实也证明新时代的战场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装备 |
280s | 接下来是声名狼藉的德国超重型坦克 |
284s | 战争末期德国部分高层坚持认为 |
287s | 只要打造一款终极坦克就有可能 |
290s | 轻松突破苏联防线 |
292s | 对数量占上风的苏联坦克形成压倒性优势 |
296s | 在这一执念的驱动下,第一款原型车被制造出来 |
299s | 主导设计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费迪南·保时捷博士本人 |
302s | 这一装备就是外观威武实则毛病缠身的鼠式坦克 |
305s | 平心而论,这辆 190 吨的钢铁巨鼠在设计方面的确有一些独到之处 |
310s | 传动系统采用了全电驱动, |
311s | 炮塔内空间相当宽阔,同时容纳有 |
313s | 2 门大口径火炮 |
316s | 坦克采用了超宽履带,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
320s | 其装甲防护更是到了夸张的程度 |
322s | 但在后勤维护方面,老鼠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
326s | 两辆实际建成的原型车 |
327s | 至今仍然保有史上最重全封闭装甲载具的头衔 |
332s | 鼠式坦克也未投入任何战斗 |
334s | 德国战败后,这两辆钢铁巨鼠成了苏联红军的战利品 |
338s | 利用残余部件组装而成的鼠式坦克 |
342s | 至今还在俄罗斯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出 |
348s | 历史学家们认为,尽管鼠式坦克并不是为量产而设计的 |
352s | 负责生产工作的克虏伯公司当时正在研发的 |
356s | 另一款一款超重型坦克 E-100 实际更具可行性 |
361s | E-100 能够与已有的装备通用零部件, |
364s | 车体总重更轻,在制造成本与难度上优于老鼠 |
368s | E-100 本可以成为超重型坦克中作战效率最高的装备 |
372s | 前提是百吨级别的装甲巨物真的能发挥什么实际效用 |
379s | 实践证明,研发超重型坦克无一例外都是吞噬资金 |
384s | 与精力成本的无底洞,复杂程度更是居高不下 |
386s | 设计师们大多考虑到了这一点,比如苏联团队 |
389s | 就为自己的产品定下了 60 吨的重量上限 |
392s | 这样一来,苏联坦克中最接近传统“超重型坦克”定义的 |
397s | 莫过于 IS-4、IS-7 以及战后的 279 工程了 |
402s | IS-4 大部分服役历程都是作为后备装备使用 |
405s | 而 IS-7 从未脱离原型车阶段 |
408s | 原因不外乎载具重量超出要求 |
410s | 尽管没能在现实中发挥威力,历史上实际投产的大部分超重型坦克 |
414s | 在游戏中都有现身 |
416s |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钢铁巨兽在游戏中的战力绝对不会令人失望! |
419s | 顺便一问,您对超重型坦克的看法如何呢? |
422s | 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们一同分享! |